走路是长寿的良药!再次提醒:到了60岁,走路须牢记“4不要”

走路是长寿的良药!这是一句老话,也是一句真理。走路不仅能锻炼身体,增强免疫力,还能预防多种慢性病,延缓衰老。

但是,走路也有讲究,不是随便走走就能收到效果。

尤其是到了60岁以后,走路更要注意方法和技巧,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,伤害身体。那么,60岁以后的老年人,走路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?

想长寿,多走路

近年来,美国心脏协会(AHA)和《柳叶刀-公共卫生》杂志上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。

美国心脏协会的研究聚焦于16732名平均年龄72岁的女性。研究将参与者的步行分为两种类型:

连续长时间走路和短暂走路。连续长时间走路指的是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、速度达到每分钟40步或以上的走路;而短暂走路则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家务活、上下楼梯以及在车上走动等。

在长达6年的随访期间,研究发现无论是连续长时间走路还是短暂走路,只要步数增加,都与降低死亡风险相关。

具体来说,与不进行连续长时间走路的受试者相比,每天步行1-2000步和超过2000步的人群,其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9%和31%。

而对于短暂走路,与每天步数为0-3200步的人相比,步数达到3200-4260步、4260-5440步和5440-9100步的人群,其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37%、40%和46%。

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,无论走路的方式如何,增加步行量都能有效降低死亡风险。这使得步行成为了追求健康长寿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选择。

《柳叶刀-公共卫生》杂志在2022年的研究中,通过分析来自四大洲近4.7万人的数据,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。

研究发现,随着每天步数的增加,死亡风险逐渐降低。基于这一发现,研究建议了不同年龄群体的每日最佳行走步数标准。

对于18至60岁的人群,每日最佳步数为8000至10000步;而60岁以上的人群,每日最佳步数则为6000至8000步。

无论是对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而言,保持适当的步行量对健康大有裨益。

走路的好处
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和长寿。

众多研究已经证实,走路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,对健康带来诸多益处。以下是走路的七大好处,这些好处涵盖了从防病到延缓衰老的各个方面。

(1)走路可以降低患肠癌的风险。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,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定期步行可以增强肠胃蠕动,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,从而降低肠癌的风险。

走路能提高免疫力。适度的步行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,加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。免疫系统的健康是防御各种疾病的关键,包括日常的感冒和流感。

(2)走路还能有效预防心脏病。有规律的步行可以增强心脏功能,降低血压,减少心脏病的发生几率。

心脏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,因此,走路作为一种简单的预防措施,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。

走路有助于防治糖尿病。定期步行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,帮助控制血糖水平,对于糖尿病患者或高风险人群来说尤为重要。

(3)走路还能避免脂肪肝的发生。脂肪肝与体内脂肪堆积有关,而走路可以帮助燃烧多余的脂肪,保持肝脏健康。

此外走路可以预防动脉硬化。动脉硬化是老年常见疾病,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。走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,降低胆固醇,从而预防动脉硬化。

(4)走路能延缓关节和腿力的衰老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关节和肌肉的功能会逐渐下降。定期走路可以增强腿部肌肉,保持关节灵活,延缓衰老。

走路不仅可以增强体力,还能改善心理状态。然而,不正确的走路姿势和方法可能会导致身体受损,影响健康。

走路的方法

(1)正确的行走姿势包括头部保持直立,目光向前,下颚略收,脚尖朝前。保持这样的姿势有助于维持脊柱的自然曲线,减少脊柱和关节的负担。

(2)穿着也是行走时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。建议选择低跟、防滑、减震、舒适且轻便的鞋子。高跟鞋和极其平底的鞋子会增加脚部和脊柱的压力,不宜长时间穿着行走。

此外,选择柔软的地面如操场进行锻炼,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和保护,减少对关节的冲击。

(3)在日常生活中,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站立,尤其是弯腰驼背的姿势,这些不良姿势会导致脊柱的劳损和局部过度受力,可能会引起脊柱后凸畸形或侧弯。

行走时,应保持胸部挺直,同时收紧小腹和臀部,以维持良好的身体平衡。脚跟先着地,逐渐转移到脚尖,确保每一步都轻盈而稳健。

手臂应轻微弯曲,随着步伐自然摆动,以增强步行的韵律感。

(4)头部应保持摆正,视线保持在前方3至6米的位置。可以想象有一条绳子连接着你的头顶,将你往上提拉,这有助于保持整个身体的平衡和协调。

肩膀应放松,既不前耸也不后塌。保持耳朵、肩膀、髋关节和膝盖在一条直线上,这有助于维持正确的身体姿态。

走路虽有诸多益处。然而,并非所有的步行都能达到预期的健康效果。实际上,走路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错误,可能导致健康效益的降低,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。

走路牢记“4不要”

(1)关于步行次数的问题。有些人可能会过度关注每天走的步数,而忽视了运动的其他重要因素,如强度和频率。

过度追求步数可能会导致运动过量,增加受伤风险。因此,建议在保持一定的步行量的同时,也要考虑锻炼的强度和频率,以及其他形式的运动,确保全面均衡的身体锻炼。

(2)走路姿势的正确性也非常重要。不良的走路姿势,比如弯腰驼背,可能会导致软组织损伤。

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病科主任邓景元指出,正确的走路姿势,例如昂首挺胸,有助于全身经脉的舒张,提供良好的氧气供应。这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,还能改善心理状态,促进良好的夜间睡眠。

(3)走路的时间选择。不同时间段的步行可能带来不同的健康效果。例如,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,饭后立即散步可能并不适宜。

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杨飞燕指出,饭后立即散步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
原因在于饱餐后,大量血液会集中在胃肠用于帮助消化,这会相对减少心脏的血液供应,从而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。

特别是对于冠心病患者,这种情况可能加剧心脏病症状,增加健康风险。

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,选择适当的散步时间尤为重要。建议饭后稍作休息,等血液重新分布后再进行适度的散步。

一般来说,饭后30分钟到1小时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时间点。在这个时间段进行适度的走路,不仅可以帮助消化,还可以避免对心脏造成不必要的负担。

对于普通人群而言,走路的时间选择也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日常安排来决定。

例如,早晨空腹散步可以帮助清醒大脑,激活一天的新陈代谢;而傍晚散步则有助于放松身心,减轻一天的压力。无论选择何种时间,重要的是保持适度,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。

(4)走路的地点选择同样重要。《柳叶刀》的研究表明,在公园散步的志愿者相比在街头散步的人,展现出更为显著的肺功能改善和动脉血管软化。

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运动保健咨询门诊的李靖教授强调,步行环境的选择需特别注意空气质量和周围环境的安静程度。

城市街道由于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和噪音污染,空气质量通常较差。这些有害气体,如一氧化碳、碳氢化合物、氮氧化合物和二氧化硫,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。

行走时加速的呼吸频率会使人体吸入更多的污染物,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。尽管城市步行道为居民提供了便利,但其健康效益可能会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。

在选择散步地点时,应优先考虑空气质量良好、环境宁静的地方。公园、郊外或者其他绿色空间是理想的选择。

这些地方不仅空气清新,而且绿色植被能够为散步者提供自然美景和宁静的环境,这对身心健康都极为有益。

自然环境中的散步不仅能够提供身体锻炼,还能够减少心理压力,提升心情,促进精神放松。

在一个舒适、愉悦的环境中散步,更有助于形成长期的运动习惯。定期的步行锻炼能够增强体力,改善睡眠质量,增强免疫系统,从而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。

举报
评论 0